第3章 农家美餐
紧接着,大锅盖严丝合缝的盖上,榆叶儿抽了硬柴,灶底的火变得不顺、温柔,由着小火慢慢地炖。一家人配合默契,像是完成了一场农家饭菜烹调技艺的表演,各有角色,各司其职,真好,真和谐!
锅里冒出了喷香的鱼鲜味和贴饼子的香气。撩拨得榆强心里发慌,他坐也不是,站也不是,光想着往锅跟前走,想让榆叶儿掀起锅盖瞅瞅,里面变成了什么好吃的东西。
榆叶儿果真像个小媳妇似地红了脸,冲他笑笑,说,得焖熟了才能掀开,中间揭锅是要夹生的。
好容易盼到了揭锅开饭,餐桌上的东西丰富起来,不光有榆伯伯家的农家饭菜,还有榆强爸爸妈妈带来的白酒和熟食。
看看榆叶儿端来的顶花带刺的黄瓜,嫩的一咬流水的小水萝卜,甜而不辣的羊角葱,榆强知道这都是用来蘸酱吃的。
酱是纯正的黄豆酱,晒了一夏,揭开酱缸,那儿噗噗地冒泡,酵发的火候正好,比城里超市那些工业酱可是新鲜多了!
一顿美美的饭食之后,大人们开始聊天儿,聊得话题似乎与榆强、榆叶儿有关,但似乎是说得有些隐晦曲折,好像是无关一般。
榆树打开了黑白电视,两个人都看了一场无聊的足球赛,看完,骂了一顿中国足球队,就听到大人们总结性的话:“他们都还小,慢慢地……等有了一定再说吧!”
接下来,就是彼此告别的声音了。
出了榆伯伯家的门,榆强抬头看,西边天空一片晚霞,美丽动人,榆强说这景致能入画里。榆伯伯说,那是火烧云,明天准是个大晴天,秋老虎没几天了。
奇怪的是,回到家里,榆强的爸爸妈妈谁也没有提起去榆伯伯家作客的事儿。过了两天,妈妈突然间问了榆强一句话:“小强,你看,榆叶儿那姑娘怎么样?”
“去去去!别瞎扯!”妈妈刚刚一张嘴,就让爸爸给顶了回去,接着又警告说:“马上要高考了,你别涣散军心啊!”果然,妈妈立刻就把话题打住了。
榆强的心里不由地好笑,爸爸妈妈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呢。实际上,现在的高中生,谈恋爱不仅仅是早已有之,而且几乎是泛滥成灾了。
榆强之所以没有陷入其中,是因为心中隐隐约约的有了榆叶儿的影子,不然,他也难保自己洁身自好了。
还好,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榆强经过重点高中的培养,终于考取了东北大学青阳法学院。虽然没有清华、北大那么荣耀,但是能被一本学校录取,也算是金榜题名了。
国庆节放假,榆强回县城看望爸爸妈妈,就见老家村里的一个自称三妹子的女人来到自己家,似乎是背着榆强与爸爸妈妈说了半天悄悄话。
说了半天话,她没吃饭就走了,说是自己在青阳城里打工,着急回去。爸爸妈妈送她到门口台阶那儿,榆强又听到了类似在榆叶儿家的话:“孩子们还小,大一大再说吧!”
这时,聪明的榆强猜测到,自己与榆叶儿的婚事,已经是提到两家大人日程表的事情了。榆强不由地觉得爸爸妈妈好笑,一对教师出身的人,怎么还为孩子的婚事做这种准备呢!
现在已经是高度自由恋爱的时代了,谁还遵守那些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?当然,他不排除,他对榆叶儿是有好感的。
即使是两个人不能成为夫妻,他也想着少年儿童时候两个人天真无邪在池塘边“过家家”的事儿,想把那时候的憧憬变为现实,那一定十分浪漫的事情吧!
接着,他听到了爸爸妈妈对这件事情的争论——
“老榆,你说,今天下午三妹子提的这事儿怎么样?”妈妈的声音。
“三妹子倒是个热心人。可是,咱们家榆强好赖也是个大学生。你说那榆叶儿,一个农村姑娘。和咱们家榆强般配吗?我看,这事儿,她来说说也就是算了。”爸爸显然是不太同意。
“要说两个人的文化素质,确实是不般配。不过,老榆啊,你别忘记,榆强可是农村长大的孩子,心眼儿实诚。他真要是和那些城里花里呼哨的姑娘搞对象,恐怕还不合适呢。”
接下来,妈妈讲了楼上一个小伙子搞对象的例子。这小伙子是个农村的富二代,后来购买了县城的房产落了户,谈了一个县城对象,这女孩儿太风流了。
两个人新婚之夜就因为女孩儿不是处女吵过架,后来,富二代小伙子又怀疑妻子肚子里孩子不是自己的。声称将来要做亲子鉴定。一对新婚夫妇闹腾得就像是仇人一般。
这样的例子也许是太特殊了。但是,城市的女孩儿风流成性,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。
不说别的,就是榆强学校的那些女生,不少人为了考试通过或者是论文答辩获取合格,就与教授、老师上床睡觉的不在少数。想到这些,榆强就感到深深的失望……
他甚至于怀疑,将来他一旦真的谈了恋爱,像榆叶儿那么纯洁的女孩儿,在这繁华的城市里还存不存在?
爸爸妈妈一直为这事儿谈论着,他们各抒己见,谁也没有更多的理由否定对方。最后,爸爸做了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:“这事儿,看看情况发展吧……”
“老榆,这事儿,不能拖延了。下午,三妹子把榆强的手机号码都要走了。如果不出意外,三两天之后,榆叶儿那姑娘兴许就把咱们家榆强勾上了呢!”妈妈强调指出。
“真要是那样的话,就让他们处处看。处上几年,如果榆强对她不反感,咱们也没必要反对。”
爸爸的思想观念毕竟是开放的,“再说,榆叶儿那姑娘确实是不错的。咱们和老榆家,也是这么多年交情了。”
“是啊。上次咱们回老家,他们就上赶着说这事儿,现在,又托三妹子上门说媒,咱们再端着架子不答应,未免有点儿不近人情了。”
妈妈为这个谈判结果感到了满意,长长地吁了一口气。